
网络媒体越来越多地进入我们的生活,并与我们建立了密切的关系。网络媒体对我们的生活和办公室都有重要的影响。怎么样联系记者曝光事情?一诺记者邀约公司给我们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红利,但也给我们带来了机遇,尤其是对企业而言。众所周知,一个公司要想做大做强,品牌的影响力非常重要。向记者求助帮忙,只有把品牌做大了,才能被人们熟知,才能被潜在客户认可,才能帮助公司迈出成功的第一步。所以现在很多企业都在用各种方式炒作自己的品牌形象,提升自己的市场影响力,解决问题。在这诸多方式中,最常见的就是联系记者。
- 2020-10-16 04:05
有人说时间会冲淡记忆,解开心结,让人放下执念。然而,64岁的孔凡升却有着一种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褪色的记忆,一种越来越强烈的想法。
许多年前,有人借给孔凡升120元钱,帮助他救他儿子的命,但这位好心人没来得及还钱就不辞而别了。30年来,孔凡升一直想找一个恩人来还钱。听说恩人可能在大庆,就找了晚报,希望主流媒体能帮他实现愿望,不要让无偿的恩情成为他一生的遗憾。
30年前伸出援手
10月14日,厦门居民孔致电《晚报》记者,表示希望通过媒体帮助寻找恩人,报答多年前的恩情,实现父亲多年的心愿。
孔的父亲说,上世纪80年代末,他们住在黑龙江省桦南县的一个村子里。一次偶然的机会,孔凡升遇到了华南县黄金公司地质勘探队的工作人员张全贵。当张全贵看到孔凡升一家过着拮据的生活时,他介绍他到勘探队工作,让他挣些钱来补贴家用。
一天,3岁的儿子孔突然生病了。当他把孩子送到华南县人民医院时,家里负担不起住院费用。看到生病的孩子不能住在医院里,孔凡升焦急万分,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到张全贵借钱。
了解情况后,张全贵不仅带了钱,还带了被子、脸盆、热水瓶等用品,和孔凡升一起赶到医院。张全贵支付了120元的住院费,帮孩子办了跑前跑后的住院手续。
老人说,事情过去太久了,他记不起儿子孔得了什么病。他只知道情况紧急。如果张权贵不及时帮助他,他孩子的生命很可能就要丢了。
我不敢忘记拯救我儿子的恩典
孩子的病很快就好了,孔凡升向张全贵借的120元钱在短时间内是不够的。而且张全贵也回到了华南县工作,两人接触也少了。
不久之后,孔凡升出门的时候,听人说张全贵因为工作关系离开了桦南县,这让他非常吃惊。他马上想到自己还没来得及还欠120块钱。由于当时通讯不发达,两人的交集较少,孔凡升当时没有联系张全贵。
1997年,孔凡升一家搬回了几千公里外的安徽老家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他们与东北亲友的联系越来越少。生活艰难,距离这么远,孔凡升越来越难找到张全贵。然而,在孔凡升的心里,120元欠张全贵的钱和他的善良从未被忘记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很多事情在老人孔凡升的脑海中逐渐变得模糊起来,但对这件事的记忆却越来越清晰,寻找张全贵也越来越迫切。
两次北上都很难
孔凡升告诉记者,回到安徽老家后,他去过东北两次,每次都特别找张全贵。但是,找一个几十年没联系的人太难了。刚听说张全贵后来在周年上班。
孔凡升多次打电话给东北的亲戚朋友,请求帮助寻找张全贵,但他从未得到任何有用的线索。
不久前,老人孔凡升打算去东北找张全贵。在儿子孔追问下,老人把这件事告诉了儿子。
老人说,虽然他多年来吃得很好,但他的家庭生活并不特别富裕。他从来不跟孩子说不想麻烦他们,应该还债。
孔说,因为当时年纪太小,对这件事完全没有记忆。听了父亲的话,他也想找到这个救命恩人。因此,寻找恩人张全贵从孔凡升老人的心中变成了家人的夙愿。
恩人名叫张全贵
为了找到张全贵,孔想了各种办法,还联系了央视的寻人栏目。孔觉得,如果张全贵在大庆,他也许可以通过寻求当地媒体的帮助更快地找到一个捐助者。
10月14日上午,在农田里劳作的老人孔凡升听说《晚报》记者愿意帮他寻找恩人。他赶回家,和妻子拍了一张照片,发给记者,说如果张全贵能看到照片,他可能会认出他的老朋友。
孔凡升还告诉记者,他记得张全贵和自己同岁,今年也是64岁。张权贵也有一个女儿,今年应该37岁了,名字叫张小曳。除了这些,关于恩人张全贵,他实在想不起任何其他线索。
老人孔凡升表示希望好心人能帮忙提供线索,让他在有生之年把欠了他三十多年的120块钱还给恩人张全贵。
老人说,虽然拖欠的120元不多,但感觉越来越重,想尽快摆脱遗憾。
记者热线:13555510723
编辑:达纳审计:戴制片人:
最新动态
相关资讯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