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网络媒体越来越多地进入我们的生活,并与我们建立了密切的关系。网络媒体对我们的生活和办公室都有重要的影响。怎么样联系记者曝光事情?一诺记者邀约公司给我们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红利,但也给我们带来了机遇,尤其是对企业而言。众所周知,一个公司要想做大做强,品牌的影响力非常重要。向记者求助帮忙,只有把品牌做大了,才能被人们熟知,才能被潜在客户认可,才能帮助公司迈出成功的第一步。所以现在很多企业都在用各种方式炒作自己的品牌形象,提升自己的市场影响力,解决问题。在这诸多方式中,最常见的就是联系记者。
- 2021-02-23 13:26
原标题:当抗疫成为常态时,相关公司能否启动新一轮市场?来源:Flush iFinD
年底年初,各种“复盘”提上日程,信息量密集发布,就来重新审视投资走势和目标。
最近注意到盈科医疗的“最牛a股”频频出手。首先,它宣布,由于疫情的刺激,公司预计其年度净利润将达到68亿元至73亿元,同比增长约37-40倍。然后,它把表交给了港交所,寻求“A+H”上市。
从市场条件来看,盈科医疗以每年14倍以上的涨幅赢得了市场。虽然最近股价有回调,但至今涨幅超过17倍;“盈科可转债”去年上涨近18倍,今年成为两市历史上首只突破3000元的可转债。
同时可以看到,这几天疫情股并不缺,板块呈现泛化趋势。例如,金奎大基因预计公司2020年利润将超过20亿元,增长20.70倍——22.87倍;东方生物预计2020年公司净利润达到15.56亿元,同比增长18倍左右。
值得探讨的是:在疫情带来的现象市场背后,盈科医疗的“神话致富”能否持续?抗疫板块还有机会吗?
抗疫常态化,疫情+基本面两轮驱动市场
到目前为止,新冠肺炎疫情已经肆虐了一年多,防疫控制趋于正常,需求一直存在。
最近,世卫组织卫生应急项目负责人迈克尔·瑞安(Michael Ryan)表示,即使在可预见的未来进行大规模疫苗接种,SARS-CoV-2也可能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继续传播,除非人们能够遵守防疫规定。
同时,他指出,在病毒变异和传播的复杂背景下,人们不应该把消灭这种病毒作为成功的标准,而应该降低病死率,防止它影响我们的经济和社会生活。
从真实数据和新闻信号来看,抗疫是重中之重。从中国的抗疫常态化到世界的抗疫常态化,对医疗资源的需求只是在增加,预计会释放巨大的市场增量。
同时,全球化的进程必然要经历本土化,市场增量也是由当地的可变需求驱动的,比如节日活动。以中国为例,交通运输部预测,2021年全国春运高峰(1月28日-3月8日)将有17亿人次出行,比2020年高出10%以上。春节旅游高峰压力很大。
供应方面,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,率先全面恢复生产,成为全球最大的抗疫物资供应国。数据显示,2020年3月至同年年底,国家海关出口的主要疫情防控物资价值为4385亿元,抗疫情物资出口到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
在此基础上,海外疫情削弱了当地供应商的竞争力,市场份额被重新分配,重构竞争优势的节点随之而来。
目前疫情改变的消费习惯是不可逆转的。中国相当一部分抗疫企业抓住机遇,通过扩大产能和技术升级,增强在海外市场的话语权,有望在较长时期内占领市场,实现基本面的不断优化。
总体来说,抗疫还是“刚刚需要”,海外需求可能远远大于国内供给,抗疫企业会充分受益。很多抗疫企业的成长逻辑变成了疫情+基本面两轮驱动,业绩会持续正向催化。相应的,一些抗疫股会得到更强的逻辑支撑,表现出相对乐观的预期。
在新形势下,高成长性和高壁垒股票更具有关注价值
接下来的问题是:抗疫股涉及很多子板块,覆盖很多投资标的。怎么才能做到“取舍”?
首先,轨迹维度永远是“比时机好,比选优好”。
回顾抗疫股最初的轮换行情,首先拉高的是保护标准,口罩和防护服厂商股价一度暴涨;其次是治疗药物靶点,随着新闻的花式变化;然后,在达成预防感染的共识后,依次启动检测靶标和疫苗靶标。
事实上,市场的趋势与人们对疫情发展的认知变化密切相关。市场不断匹配人们当前的需求,并逐步向更细分、空间和壁垒更大的领域发展,以提高安全边际。
以2020年中国市场为例,根据相关数据,个人防护用品(包括口罩、护目镜、防护服、头盔等)的市场规模。)估计在1031亿元左右;POCT的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780亿元。排除其他疫苗的市场需求,仅新冠肺炎的疫苗市场规模估计就高达840亿。
同时,考虑到行业进入壁垒的问题。以口罩为例,这类抗疫物资技术含量低,后续供应快。虽然他们在疫情初期冲到了最前沿,但随着各行业跨境生产改写供求格局,口罩指数相对波动。
来源:同花顺iFinD当然这不是偏科,保护类还是可以跑出“最强a股”的。仅从宏观来看,此类目标的“变量”较多,疫苗细分的后续市场可能相对乐观。
就特定疫苗目标而言,可以把握几个主线逻辑:
在新冠肺炎疫苗开发进展领先的企业已逐渐进入绩效赎回期
根据世界卫生组织(WHO)数据,截至2021年2月初,全球新冠肺炎研发的疫苗有238种,其中10种疫苗获准上市,来源于欧美辉瑞-生物泰克(已与复星医药达成合作)、英国马尔德纳牛津-阿斯利康、国药控股、国药武汉、科兴生物、康信诺生物等国内企业。
直觉上,我国疫苗评估流程处于非常先进的阶段,产能相对充足,采购价格最高。
目前了解到,世卫组织已派团队前往中国考察相关设施,除国内市场需求外,中国疫苗的海外订单正相继落地,土耳其、巴西、智利、乌克兰、印尼等均已开启采购,对应打开巨大的增量空间。除了已经批准上市的疫苗,志飞生物也开始了新冠疫苗的三期临床试验,候选疫苗不可小觑。
在业绩预测期,在此基础上寻找优秀股票
随着新冠疫苗的稳步接种,行业可能会提前迎来市场布局,对流通股的预期相对较强。
目前,许多新冠疫苗相关上市公司已披露业绩预测。据笔者不完全统计,提前增加的公司多达数十家,万泰生物、安科生物、金磊、辽宁成大、关昊生物、瑞普生物都预计净利润翻番。
除了新冠疫苗之外,在未来1-2年内,还将有大量的目标品种或新产品上市的预期
尽管存在疫情因素,但基于庞大的受众市场,近年来,随着疫苗接种率的上升和创新品种的不断出现,中国疫苗市场不断扩大。
未来,那些市场空间大、行业竞争小、边际效益明显的核心品种,有望创造出更可观的社会和经济价值。根据多家机构的研究,华生生物、志飞生物、康泰生物、华兰生物等创新细分领军企业多次被推荐配置,或值得进一步关注。
最新动态
相关资讯
